中心简介
单位检索
关键词检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成立于1950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10月8日启用现名。迄今为止,已有50余位院士先后在物理所工作过,包括吴有训、赵忠尧、严济慈、吴健雄、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

   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战略定位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

   物理所是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的依托单位,中关村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和北京纳米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成员单位。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6个院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3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岗位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

   长期以来,物理所始终坚持积极引进和培养杰出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物理所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截至2011年底,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475人。其中科研人员239人、技术支撑人员10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员及其他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6人、副研究员及其他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7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336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3人(新增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新增1人),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5人(新增1人)。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无线电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集成电路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1年底,物理所共有在学研究生701人(其中硕士生248人、博士生453人)、在站博士后28人。

   近年来,物理所围绕学科布局,加大对重要科研设施及实验仪器装备的投入力度,进口或自行研制了一批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装置,主要有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MOCVD)设备、磁性金属超薄膜生长/超高真空变温SPM/原位穆斯堡尔谱仪联合系统、有机分子外延-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四探针探测(NP-OMBE-LTSTM)系统、TMR R&D Sputtering System、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角分辩光电子谱-分子束外延联合系统、多功能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极低温强磁场双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FEI DB235聚焦离子束刻蚀与沉积系统、Raith 150 电子束曝光系统、IBM SP 690大型计算机、模块式三级拉曼光谱系统以及自行研制的超高真空低温强场双探针STM、高分辨率TEM-扫描探针SPM原位物性研究系统、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II型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国际首台超高能量分辨率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和峰值功率大于350太瓦的超强飞秒激光装置——“极光III”装置等。

   多年来,物理所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合作,包括与英国皇家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马普学会、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等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还与其它国家的数十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所级国际合作关系。广泛、频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物理所在学术上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同时,物理所在完善学术环境和营造学术氛围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实施了“国际评价机制”和“学术交流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设立了“公共技术讲座”、“崔琦讲座”、“中关村凝聚态论坛”、“凝聚态物理前沿讲座”、“科学之家学术漫谈”以及“明理时空”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交流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物理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结构和物性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原创性重要研究成果,获国际、国内奖共300多项,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国家发明奖8项。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1998年以来,物理所共获授权专利284项。部分专利技术如"新一代固态全色激光显示"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另有部分专利技术已经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入产业化,典型的范例有以锂离子电池专利为核心技术的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0个,其中以知识产权入股的5个。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有北京、上海、天津、新疆、江苏、浙江等。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

   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物理所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任重而道远。物理所人将以“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为目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学前沿,不断做出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贡献。

    物理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http://jsb.iphy.ac.cn/index.asp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2013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联系我们
牵头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 | 邮 编:100190 | 电话:010-82545544 | Email:yfxiong@nanoctr.cn